1USB3.0普及往事再回首
10GBps,我们不了解当一个更新的接口标准出现的时候,当前USB3.0的现状到底是如何。在读者朋友们看来,USB3.0的普及推广和固态硬盘一样,反复的通过从速度的角度去为大家呈现,虽然笔者一直希望能够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进行USB3.0讲解,但回首它的成长道路,接口的跨时代变革也有很多铭心的经历,与新标准的出现的呼应,我们从小接口看到了目前PC发展的矛盾点,有必要做一次简单的回顾。
10Gbps已到来!USB3.0普及往事再回首
10Gbps的突如其来
在两天前我们有了USB3.0最新的10Gbps的消息,在我们兴奋之余,我们又收到了从美国拉斯维加斯CES电子展上传出的最新消息,金士顿发布了一款1TB的优盘产品,其搭载的就是SuperSpeed USB接口。
我们有必要及时的拿出一篇文章去看看这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化。
其实在两条消息传出后,笔者更加冥思的是当前USB3.0市场的现状,从而反映出来了太多相关联的因素,现在的USB3.0用户人群到底是多少?人们对于USB3.0的态度又是什么,硬件市场的变化能否跟得上接口标准?看看现在大家的平台,在新标准出现的时候,难免心中有一些担忧。
USB3.0接口目前的亲和力氛围很强,人们对于它的认识潜移默化的完成了从USB2.0上的过度,但实际上我们在回头看看已经进入国内市场3年的存储技术,今天的成就并不算令人满意,兼容性的尴尬,其他标准的挤压以及厂商方面的支持,都说明了新技术在国内用户身上的可行性,USB3.0的普及回首是一次意味深远的反思。
2初期坎坷:有米无锅怎做饭?
在USB3.0市场初期,在一边普及技术知识的同时又在提醒大家,虽然USB3.0向下兼容,但由于早期的原生接口的匮乏,用户换代率慢,可以说在接口已经大批量市场之后,我们仍然很难看到用户亲身尝试产品的性能。
只缺支持 低价上市的USB3.0接口
USB3.0真正的进入国内市场也不超过3年时间,其实现在回看,最早的价格并不是问题,而尴尬出现在了原生接口支持以及主板厂商的配合,就算后来6系主板出现后,接口的普及依然没有实现,消费级主板的USB3.0成为了难题。
6系主板上市后,对于USB3.0的助力显然不够
威胁不断 从eSATA到雷电接口
USB3.0和eSATA接口的理论速度极限分别为5Gbps和3Gbps,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USB3.0全面胜出根本不在话下,可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USB3.0接口落后于eSATA接口呢?
实际上对PC技术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对这样的测试结果并不会感到太意外,传统机械硬盘的内部结构限制了它不可能达到USB3.0如此高的速度,所以两种接口都不存在瓶颈的问题下,最大的瓶颈就是硬盘。
用户过慢的换代速度
目前最新的7系主板以标配了USB3.0原生接口,不需要驱动即可直接使用。但在这样的前提下,用户电脑的更新换代又是应该考虑的问题,对于很多老用户来讲,不可能因为对于接口的需求更换主机,而同时针对个人的需求而言,USB3.0还没有达到必不可少的地步。
3普及艰辛:第三方支持难被接受
不知道为何外接第三方接口的宣传力度没有提上来,除了一小部分用户人群有所耳闻之外,目前外接接口从厂商到市场投入的宣传还远远不够,这也是USB3.0至今还没有在基础消费层实现普及的主要问题。
有产品,没有端口用,只能让USB3.0的产品继续当USB2.0用。
你是否考虑过外接
目前的外接接口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面向PC平台的PCIe转换卡,让用户通过转接实现在没有U3条件的平台也能够使用高速接口。另外一种就是面向笔记本平台的转接卡,但笔记本的局限性更高,产品的配置不同对于转接的难度也在提高,我们在下文中也将详细针对不同平台的用户提出解决方案和转接卡实测。
笔记本上的ExpressCard接口
笔记本电脑在USB3.0的普及上比台式机更慢,以至于很多对于移动存储有需求的用户并没有过度的USB3.0上,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平台可用。而且笔者也有理由相信,目前用户群中拥有USB3.0接口配置的笔记本平台不足30%
PC平台同样为难
虽然前面提到6系主板依然没有全面支持USB3.0,但第三方厂商对于USB3.0接口的外接开发十分到位。目前有两种方式可以为一些没有配置USB3.0接口的平台进行外接扩充。
1.主板专用USB3.0扩展卡槽
这种扩展卡是一些高级主板为了丰富USB3.0接口而在包装内额外增加的扩充卡,直接插在板载的USB3.0插槽内即可,同时即插即用。但这类接口在6系主板低端往下都是没有的,所以目前的市场应用性并不高,但严重说明了一个问题:
目前板载USB3.0接口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根本不够用
2 PCie扩展卡槽
PCie的扩展则是针对所有用户的,也是目前流通性最强实用性最高的扩充方法。对于任何老平台都是有效的,同时在价格和性能方面完全不属于原生USB3.0接口。
前一代H61以及H61的PCI-e插槽(所有主板位置均相同)
笔者曾经也专门对PCie扩展进行过测试分析,目前扩展卡能够非常有效的解决平台不兼容USB3.0的问题,但事实上扩展卡的普及力度远远不够,所以对于很多没有USB3.0接口的用户来讲,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工序依然是更换自己的平台,这同时也让很多人打了退堂鼓。
为了USB3.0换电脑,看起来并不划算。
4当前阶段:前有雷电后有10Gbps
时过境迁,经过三年的磨合,目前的USB3.0普及也终于算是迎合上了硬件端,可正在享受安稳阶段的它依然不能省心,迎来的新问题就是新标准以及新接口的出现,这对于市场而言同样有着一定的影响。
前有雷电接口
Intel对于雷电接口的设想比较理智,目前一些高端主板上已经开始配置了这样的接口,同时针对USB接口的转接器,也是为了未来固态硬盘能够进入到便携存储试产,毕竟目前无论USB3.0的上限还无法满足SSD读写的需要。
“雷电”接口是新一代高速传输标准,它的英文名叫Thunderbolt,主要用于连接PC和PC周边设备,结合Display Port的视频输出与PCI Express的数据传输两大协议,采用最小的视频输出接口——mini DP外观一样的接口。
希捷“雷电”模块+三星830系256GB SSD
优点:双向独立传输,单向速率10Gbps,支持最多6个存储和显示输出设备。它可有效减少外部接口数量。
缺点:价格昂贵,无法兼容USB接口。
雷电接口也处于磨合试探阶段,它与USB接口完全不同,所以兼容问题成为了最大的难题,所以其对于USB3.0的危险远不如我们下面看到的SuperSpeed USB 3.0标准。
希捷3.5英寸雷电接口模块和Backup Plus USM模块化接口(大)
后有10Gbps SuperSpeed USB 3.0标准
近日消息称,USB 3.0将会迎来一个增强升级版本,数据传输率在现有5Gbps的基础上翻番达到10Gbps,同时保持完全向下兼容。这和Intel正在推广的同样为10Gbps速率的雷电接口成为了强大的竞争,但在兼容性上,USB3.0升级版占据更多的优势。
USB 3.0的增强版主要特性有:
- 10Gbps数据传输率
- 改进数据编码,提高数据传输效率,以获得更高的吞吐和I/O能效
- 兼容现有USB 3.0接口、数据线
- 兼容现有USB 3.0软件堆栈和设备级协议
- 兼容现有USB 3.0、USB 2.0 Hub、设备
很显然,提速、增效、兼容是新版规范的核心所在,但是官方似乎并不打算将其命名为USB 4.0,目前只是叫做“10Gbps SuperSpeed USB”。USB 3.0增强版的草案规范会第一季度内和产业伙伴分享讨论,最终规范预计年中制定完成。
5总结:新存储的普及难点在哪
我们文章从几个方向和读者朋友们一起聊了聊关于当前移动设备接口的关键:USB3.0接口的往事。更深远的意义是对于未来接口发展的探讨以及对比USB3.0的成长历程来反思,做为用户而言,对于设备的需求决定了市场的推广力度。
新存储的难点在何处
新存储技术,像USB3.0设备和固态硬盘,都是从速度的角度出发去改变用户的使用。但恰恰两者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也希望读者朋友自己考虑一下,究竟是跟随发展而发展,还是跟随瓶颈需求而发展呢,笔者认为一定会是后者。
USB2.0是否真的不能满足需求?
移动设备的出发点是为了提供给大家足够的便利进行数据的传输共享,其实针对多户用户而言,在容量的发展上更高于速度,虽然这是一个并不中肯的思路,但不得不说当前很多因素在影响着人们对于移动设备追求:
1.网盘
网盘能够提供更大的容量,但牺牲传输性能而为有数据共享用户提供便利,最大优势除了容量之外必然是数据安全。移动存储被其影响在所难免。
2.移动存储的互相挤压
也是由于网盘的出现,小范围的数据完全可以通过云端存储实现,那么移动存储则寄托在了移动硬盘上,同时硬盘提供的速度和容量都更适应目前的消费级用户。从而也对比出了在当前市场环境中性能与容量见的取舍。
3.对比新存储技术 固态硬盘
SSD的出现是从最根本的角度来为用户服务,相比移动存储设备而言,更直接的击中了要害,所以SSD并不缺乏支持,在收益性方面两者也出现了差异。
总结
10Gbps标准的推出也是基于理想条件下的新接口类型,我们在之后的文章中也会分析其和雷电接口目前的趋势如何,究竟两者谁更适合目前移动设备的使用。
目前的USB3.0市场产品的种类已经非常丰富,尤其是移动硬盘基本普及了接口来满足更高的性能保障,的确还有人不得不向下兼容使用2.0接口,DIY发展的一些矛盾正在于此,先强调产品的好坏在促进平台,麻烦,也是最大的限制。
6产品参数对比
在两天前我们有了USB3.0最新的10Gbps的消息,在我们兴奋之余,我们又收到了从美国拉斯维加斯CES电子展上传出的最新消息,金士顿发布了一款1TB的优盘产品,其搭载的就是SuperSpeed USB接口。
孙玉亮
推荐经销商